双循环与供应侧
以下是关于“双循环”和“供给侧改革”的详细解释,结合公务员考试重点和实际案例,帮助你系统理解: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 1. 定义与提出背景 提出时间: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核心内容: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扩大内需(消费、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闭关锁国,继续扩大开放,但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背景: 外部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冲击、逆全球化趋势。 内部需求:中国经济体量庞大,需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 2. 政策工具与案例 扩大内需: 提高居民收入(如减税、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减轻医疗教育负担)。 案例: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刺激农村消费。 产业链自主可控: 突破“卡脖子”技术(如芯片、光刻机),减少对进口依赖。 案例:华为自主研发鸿蒙操作系统,应对美国技术封锁。 高水平开放: 自贸试验区扩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 3....
补充:蛟龙-600和潜龙二号
以下是公务员考试中可能涉及的潜龙二号和蛟龙号(注:用户提到的“蛟龙一600”可能是笔误,我国载人潜水器为“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两项深海探测成果的详细介绍,结合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及考试高频考点: 一、潜龙二号(AUV) 1. 基本概况 类型:无人无缆自主潜水器(AUV),属于“潜龙”系列。 研发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首航时间:2016年。 2. 技术特点 作业能力: 最大下潜深度4500米,续航时间30小时。 可自主避障、规划路径,搭载声呐、摄像头等设备。 外形设计: 采用“立扁鱼形”设计(像一条鱼),减少阻力,适应复杂海底地形。 3. 应用领域 资源勘探:探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等资源。 科学研究:绘制高精度海底地图,研究深海生态系统。 4. 考试考点 技术定位:与“蛟龙号”(载人)、“海斗一号”(无人全海深)形成互补。 国际地位:我国深海探测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深海资源开发。 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1....
BGP工作流程
BGP协议工作流程分条简述 选择BGP发言人 每个自治系统(AS)的管理员指定至少一个BGP发言人(通常是边界路由器),负责与其他AS交换路由信息。 功能:作为AS对外的“代表”,处理跨AS的路由通信。 建立TCP连接 不同AS的BGP发言人之间需先建立TCP连接(默认端口179),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作用:TCP提供可靠传输,避免路由信息丢失或乱序。 建立BGP会话 在TCP连接上交换BGP报文,完成会话初始化(如协商参数)。 关键报文: OPEN报文:验证对方身份,确认会话参数。 KEEPALIVE报文:维持会话存活状态。 交换路由信息 BGP发言人通过UPDATE报文交换路由信息,内容包括: 路径向量:到达目标网络需经过的AS列表(例如:AS1→AS3→AS5)。 网络可达性:目标网络的IP前缀(如...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简单版解释 初始状态 每个节点(如邮局)只知道直接邻居的路径费用: 例:节点 x 知道到邻居 y 费用2,到 z 费用7;节点 y 知道到 x 费用2,到 z 费用1,以此类推。 第一次信息交换 所有节点把自己的路径表广播给邻居(比如 x 告诉 y 和 z:“我到自己的费用是0,到 y 是2,到 z 是7”)。 收到邻居的路径表后,更新自己的路径: 例:x 发现通过邻居 y 到 z 更便宜(x→y→z 总费用=2+1=3),于是将到 z 的费用从7改为3。 第二次信息交换 只有路径表有变化的节点(如 x 和 z)再次广播新路径表。 其他节点检查后,发现没有更优路径,不再更新。 算法停止 当所有节点的路径表不再变化时,算法结束,网络进入稳定状态,每个节点都知道全局最优路径。 举个生活例子 想象三个村庄(x, y, z)互相通邮: 初始:各村只知道直接相邻村的邮路费用(如 x 到 y 邮费2元)。 第一次通信:各村互相告知邮费表,x 发现通过 y 寄到 z...
协议栈
协议栈的定义与性质 协议栈(Protocol Stack) 是网络通信中分层的协议集合,用于实现数据在不同网络层的处理与传输(如TCP/IP协议栈包含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等)。 性质:协议栈是软件,通常由操作系统或网络设备固件实现,例如操作系统中的TCP/IP协议栈。 与硬件的关系:虽然协议栈本身是软件,但某些网络功能(如数据包加密、校验和计算)可能由硬件(如网卡、ASIC芯片)加速处理,以提高性能。 协议栈与网卡的关系 网卡的作用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是硬件设备,负责: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如生成电信号、处理MAC地址)。 将数字数据转换为物理信号(如以太网帧),或反向解析。 协议栈与网卡的协作 数据发送: 协议栈将应用层数据逐层封装(如添加IP头、TCP头),最终生成链路层帧(如以太网帧)。 → 通过驱动程序将帧传递给网卡,由网卡转换为物理信号发送到网络。 数据接收: 网卡从网络接收物理信号,解析为链路层帧,通过驱动程序上传给协议栈。 →...
IPv6协议中ARP的疑问
IPv6 确实不再依赖传统的 ARP 协议,而是通过 邻居发现协议(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NDP) 实现地址解析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IPv6 接口标识符与硬件地址的关系 IPv6 地址的**接口标识符(后 64 位)**通常基于网卡的 MAC 地址生成(例如 EUI-64 格式)。例如: 若 MAC 地址为 00:11:22:33:44:55,则接口标识符可能为 0211:22ff:fe33:4455。 通过这种方式,IPv6 地址可以直接包含硬件地址信息,理论上无需额外解析。 2. 为什么说“不需要 ARP”? 直接编码:当接口标识符基于 MAC 地址时,可通过 IPv6 地址直接推导出目标设备的 MAC 地址,省去了类似 ARP 的广播查询过程。 NDP 替代 ARP:IPv6 使用 NDP(基于 ICMPv6)实现以下功能: 邻居请求(Neighbor Solicitation, NS):类似 ARP 请求,用于查询目标 IPv6 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 邻居公告(Neighbor...
DHCP流程疑问
在 DHCP 协议中,第二步提供 IP 地址是服务器的“提议”,而第三步客户机的请求是正式接受该提议并确认分配。具体原因如下: 1. 防止多服务器冲突 当客户机发送 DHCP Discover(第一步)时,网络中可能有多个 DHCP 服务器响应,每个服务器都会发送 DHCP Offer(第二步)并提供一个 IP 地址。 客户机需要选择其中一个 Offer(通常是最先到达的),并通过 DHCP Request(第三步)明确告知所有服务器它选择了哪个 IP 地址。这一步避免了多个服务器同时分配不同 IP 地址造成的冲突。 2. 确保地址有效性 服务器在第二步提供的 IP 地址是“临时预留”状态,并未正式分配。客户机通过 DHCP Request 正式请求该地址后,服务器会检查地址是否仍可用(例如未被其他设备占用),最终通过 DHCP ACK(第四步)确认分配。 若服务器在第四步发现地址已不可用,会发送 DHCP NAK 拒绝请求,客户机需重新发起 Discover。 3. 租约机制的完整性 DHCP 分配的 IP 地址具有租期(如 24 小时)。客户机在...
IP与MAC协同工作流程
在分组转发过程中,IP地址和MAC地址协同工作,但作用层次不同: 1. IP地址的作用(网络层) 全局寻址:IP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最终源和目标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确保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路径选择:路由器根据目标IP地址查询路由表,确定下一跳的IP地址(即下一台路由器的接口IP),这是跨网络传输的核心依据。 2. MAC地址的作用(数据链路层) 本地寻址:MAC地址用于在同一物理网络内(如局域网)直接标识设备,实现单跳的物理传输。 帧封装:数据包需要封装成MAC帧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帧头部的源和目的MAC地址会随着每一跳的物理网络变化而更新。 具体流程示例 假设计算机A(IP: 192.168.1.2)向服务器B(IP: 203.0.113.5)发送数据: 计算机A的初始操作 发现服务器B不在本地网络(通过子网掩码判断),于是将数据包发送给默认网关(路由器R1,IP: 192.168.1.1)。 通过ARP协议查询网关IP对应的MAC地址(如R1的MAC: AA:BB:CC:DD:EE:FF)。 封装MAC帧:源MAC(A的MAC)→...